(接上一篇:特稿 | 基督徒不能喝酒?这位牧师有不同意见!(一))
把宾客鼻子都给气歪的一场主内婚宴
有一次,陈牧师认识的一名姊妹结婚,邀请了陈牧师参加她的婚宴。
那个时候是大冬天,天气很冷。坐在婚宴现场的陈牧师也没有别的什么事情,就打量和观察着参加婚宴的宾客。他说:“我算是看明白了,很多不信主的人其实都是奔着喝酒来的。因为参加婚礼必须要拿钱,拿了钱把这个钱交给主家,这样才能来。很多人其实可来可不来,但是他们为什么来了呢?就是奔着喝点好酒来的。很多人都是想喝喜酒的,饭店的酒越好、菜越好,他们就越想喝,你不给他喝酒那就得罪他了。”
婚宴的主家是基督徒,因此婚宴还有仪式都是按照主内来办的。教会诗班在台上唱着歌,台上的饭桌上放着两大瓶饮料———一瓶可乐,一瓶雪碧,就这两瓶饮料,其他没了。
对此陈牧师很有意见,而且很多人都很有意见。“咱们这个地方的人们对可乐的接受度其实挺低的,尤其是中老年人普遍不喜欢喝可乐。很多人都说可乐喝起来就跟喝农药似的,相比之下雪碧还稍微好点,可乐很多人是真的喝不惯。”
很多人过来坐下以后,等了很久发现桌子上酒也没有、烟也没有,鼻子都要气歪了。在陈牧师就坐的那一桌,他看得清清楚楚———“好几个人那个气的啊,那个藐视,就差破口大骂了。交了那么多钱,就是奔着烟和酒来的,结果什么都没有。”他们这些人当然不信耶稣,可是他们这些不信耶稣的人是怎么看待信耶稣的这个主家的?———小气、吝啬、抠搜,收了那么多钱,结果就给两瓶汽水和一些糖果。
后来主家还点陈牧师的名字,邀请陈牧师上台唱歌。陈牧师拒绝了———“不是我不会唱歌,而是我不想上台丢这个人,这个歌怎么我都唱不了。其实丢脸对我来说倒没什么,我也不在乎这个。关键是这样的做法一点都不能够造就人,反而成为了福音的拦阻。”
婚礼风波:被掀翻的桌子、被带走的新娘
陈牧师曾经经历过一个最令他痛心的婚礼。
一名牧师的儿子要结婚了,这名牧师想在婚礼上不用烟酒,彻底按照当地主内的规矩来,但亲家公不信主,坚决要求按照当地的传统办事,否则这婚就不结了。
“怎么商量也谈不妥,最后男方这边就想了个办法———同意用烟酒。但是答应是答应了,可是这个牧者心里却想着‘到时候我就不用,你还能怎么样?’”
这名牧师敢想敢干,婚宴上果然没有任何烟酒。结果婚礼当天,桌上只有两瓶饮料。“新娘的叔兄弟非常生气,当场就把桌子给掀了,一共掀了20多桌。”
那时是在农村大街上招待宾客,光天化日之下这么多桌子被掀,村里的人都知道了,附近方圆多少里都知道了,这么惊世骇俗的事情想不知道都难。“发生了这样的事情,这个婚还怎么结?女方直接把新娘给带走了。”
陈牧师认为这样的事情对基督教的影响非常恶劣。“一提起来就是那些不信耶稣的人说信耶稣的人多么小气,结婚这么大的事情连烟酒钱都不舍得花。”
一年多以后,男方不知跑了多少趟,这才终于把新娘子接了回来。
陈牧师评价道:“这就是不与时俱进、迂腐的副作用。”
释放与自由:公开喝酒的勇气
陈牧师不仅教导基督徒喝酒的自由,也实践喝酒的自由。
他回忆起他在一个地方住的时候,住在一名牧者的家里。一天晚上,这名牧者的妻子急着找这名牧者,却怎么都找不到,而且手机也联系不上。见牧者的妻子这么着急,陈牧师也帮忙寻找,可是无论他们怎么找也找不着,无论怎么喊也没有任何回应。这就纳闷了———陈牧师说:“我刚才那会还见着他了,应该没有走远才对。”
然后陈牧师就去这名牧者的房间敲门,敲了半天也没有人开门。别的地方都找遍了,都没有人,就这个房间没有找。陈牧师继续敲门。最后门终于开了,这名牧者果然就在房间里。
他为什么不给妻子和陈牧师开门呢?原来是他刚刚偷偷地喝了酒,喝酒以后会上脸,怕别人看出来,所以不好意思开门。其实他一直就在房间,妻子喊他、打电话给他这些他都知道,陈牧师敲门他也听见了,可就是因为喝了酒,他怕别人知道这个事情,因为喝了酒脸上就能看出来。我们到处找他、喊他、给他打电话、不停地敲门,他在里面急坏了,可是就是不敢回应,更不敢开门走出来。
“原来是他刚喝了酒,不好意思开门,”陈牧师说,“其实他就在里边,喊他、打电话这些他都听见了,敲门他也听见了,可是就是因为他喝了酒,他害怕,因为喝了酒脸上就能看出来。”
之后不长时间就到中秋节了,陈牧师给这名牧者送了一份中秋礼物———一箱啤酒。送礼的时候,陈牧师对他说:“酒我们可以喝,但是不要偷着喝,偷着喝是什么意思?喝酒又不犯罪。与其偷着喝,还不如公开喝呢!”
“自己偷偷喝,然后很可能喝完以后自己还给自己定罪。不喝的话想喝,喝了以后又害怕,担心别人发现他喝酒。这样的做法不就成了法利赛人了吗?我就给他说以后想喝酒就公开喝、大胆地喝,只要别喝醉,适当少喝一些就好,”陈牧师说。
在陈牧师的影响下,一些同工在酒上面得到了自由和释放。“以前是想喝但是不敢喝,至少不敢公开喝,只能回到家自己偷偷喝,见不得人;现在得到了自由,敢于公开承认自己喝酒了。”
真理与传统:如何区分?
陈牧师认为,很多基督徒“轻重不分,该遵守的不去遵守,不该去遵守的遵守的可好了”。
他强调,有些真理是必须遵守的,绝对不能改变;但也有一些不是真理本身,而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的传统。
“圣经里面可以说是往死里强调的、非常重要的部分,有的人反而不在乎,正是因为不在乎所以才敢去犯,比如奸淫。然后那些早就该改变的地方,他们反而不去碰,或者说不敢碰,好像是一动然后他们的饭碗就丢了,就吃不上饭了。”
陈牧师坦言,很多人之所以不敢挑战传统说白了是因为怕丢饭碗。“因为他们要从教会拿钱,如果他们碰了一些东西的话,可能就拿不到钱了。”
但他的理念不同:“我是服事主的,我是上帝的仆人,我怕得罪上帝,我不怕得罪人。上帝养活我,我是他的仆人,我是为他工作的。是上帝养活我,我不靠着那些人养活,所以我有去碰这些问题的底气。也可能是上帝就给我这个恩赐和看见,所以让我干这个活。这个活绝大多数人是真没法干,因为他们要从教会拿钱,如果他们碰了一些东西的话,可能就拿不到钱了,所以我也能够理解他们。反正在我们这个地方,我就给把喝酒这个事情给撕开了。”
在陈牧师看来,喝酒这个事情只是他们这个地方的一个教会传统而已,和真理无关。
酒的辩证观:个人自由与社会责任
陈牧师并非鼓励基督徒喝酒,更不是卖酒的,也没有任何家人从事和酒相关的行业。他明确指出:“不喝酒一点都不是问题,而且是个很大的优点。喝酒喝多了对身体非常不好,而且喝酒以后也不能开车,喝醉的话更是可能惹出很多麻烦。因此,一个人不喝酒的话这是很好的。”
但是问题在于:“一个人自己不喝当然可以,但是不让别人喝,这就是问题了。你不让别人喝多,那是你素质高,人家还得感谢你。但是你根本就不让别人喝,说喝酒就是犯罪,那是你没道理,你不占理。”
“喝酒或者不喝酒这些都不是问题,关键是不要受到捆绑。如果真的不想喝酒,那就不喝,但是如果心里想喝酒,那就放心地喝、公开喝就是了,只是不要喝多,更不要喝醉。”
陈牧师提到一些基督徒当中关于酒的极端案例:“有些很极端的基督徒,你自己不喝也就罢了,还不让别人喝,甚至连料酒都不让人家用,厨房里面出现瓶料酒都不行。你说又不是喝,做个菜怎么了,但是不行,做菜都不行,什么啤酒鸭什么的更是想都别想———吃了就是犯罪。”
他认为这种极端态度毫无必要:“人家又不是为了喝料酒,只是给食材去除一下腥味而已。”
“教会医生”的使命:调整圣经的“调子”
陈牧师视他自己为“给教会看病的”一名医生,一名“教会医生”。
“不管是什么东西,你要是和圣经里给的度不匹配,一定会给你带来亏损,”他说,“过了不行,不够也不行,而是需要刚刚好,所以我把这个叫做‘度’,‘度数’一定要对,如果不够或者超过了那就是问题。”
陈牧师自己从上帝领受的使命是:“调子不够的就需要加强,我会给你指明、摆出来,这样的话你会受到哪些亏损;然后把调子太高的适当降一降,因为如果不降的话受到的亏损也会非常大。”
这种“调子”的调节还能在很大程度上防止异端。“如果你懂了圣经的‘调子’,知道什么样的内容有着怎样的分量,那异端就钻不了空子。异端它就只能找一个圣经当中确实有但是调子很低的,然后把它举起来,而且还举得无比高。这可以说是几乎所有异端必定会使用的一个套路。”
陈牧师认为,懂得圣经不同经文的轻重程度,是平衡圣经教导的关键。“没有这个感觉,没有这个度,我们就不可能平衡圣经当中不同内容的教导,就一定会偏左偏右,就不会平衡。”
实践中的智慧:如何在现实中应用
陈牧师的教导并不是空谈,他在现实生活中也在努力实践自己的理念。
有一次,他在一个饭店里吃饭,结果正好遇到一位认识的牧者带着他教会的教会同工在隔壁吃饭。“看到以后,我就带着一瓶酒过去敬酒去了,”他笑着说,“因为‘基督徒不能喝酒’,很多教会、很多人就把这个当成一个绝对的死命令遵守了,为了遵守而遵守,却没有想到在今天这样的传统已经成为了福音的很大的拦阻。因此‘基督徒不能喝酒’这个传统必须要改变,不改变不行。”
陈牧师认识很多牧者和传道人。关系熟悉了以后,他发现一个很重要的事实———很多牧者和传道人其实并不是不喝酒,只是不公开而已,他们会私下里偷摸着喝。喝酒不是问题,偷摸着喝酒就是问题了。“可是偷着喝酒,这不是成为了法利赛人了吗?想喝酒的话喝就是了,公开地喝,大胆地喝,”陈牧师说。
和旧约圣经中的“逃城”一样,陈牧师的教会成为了许多被其他教会拒绝的人们的避难所。“咱们这个地方,这么多年以来有很多教会还是那个传统观念,信徒在酒席和仪式上用烟用酒教会就不给新人办婚礼,老人去世以后丧事用烟用酒的话教会也不给老人办丧事。”很多因为各种原因按照社会风俗操办白事喜事的基督徒被其他教会拒绝后,最后就找到了陈牧师的教会。“我们教会给办。为什么不给办?就因为酒席上用了烟酒教会就不给办?这样实在不应该,”陈牧师说。
结语:在真理中得自由
陈牧师的故事和教导挑战了许多中国基督徒长期以来的固有观念。他的观点既不是基督徒可以放纵喝酒,也不是绝对禁止,而是回归圣经中的平衡教导。
“真理叫人得自由,虽然我喝酒,但是我不害怕,也不担心,”陈牧师见证道。他的勇气绝非来自个人的叛逆精神,而是来自对圣经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在当今中国基督教面临文化适应和福音传播双重挑战的严峻背景下,陈牧师的思考显得尤为珍贵。陈牧师的故事提醒我们,信仰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集合,而是与生命和文化以及时代不断对话的鲜活对话。
“怎么样让福音最大化,怎么让真理最大化,我们就怎么来,”陈牧师说,“类似于喝酒,有很多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东西本身并不是绝对真理,它是可以动态调整、改变的。旧时代那个时候人们非常贫穷,教会就倡导禁烟禁酒;新时代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上来了,教会再继续禁烟禁酒就不合时宜了。”
这位敢于挑战传统的牧师,最终的目的不是为酒辩护,更不是为自己喝酒的合法性辩护,而是为人的自由辩护;不是反对敬虔,而是反对法利赛人式的形式主义和伪善风气;不是摒弃传统,而是让传统回归其应有的位置。
在基督教延续至今的漫长历史中,像陈牧师这样的看似出格的声音很多时候可能非常微弱,但却从未消失。他们提醒着所有教会和基督徒———信仰的本质不是遵守规条,而是活出真理;不是外在的禁忌,而是内心的更新;不是对人的惧怕,而是对上帝的敬畏。
或许,这就是基督教信仰历久弥新的奥秘———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坚守不变的真理,在不变的真理的基础上智慧地应对不断变化的世界。
感谢您的阅读!我们非常重视每一位读者的声音。若您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想法、疑问、建议或其他想与作者交流的内容,或愿意帮助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欢迎通过邮件(jidushibao@gmail.com)与我们分享。您的反馈不仅能帮助我们不断优化内容质量,也能让更多读者受益。我们会定期整理与回复大家的意见,优秀的建议还可能在后续更新中得到采纳。
反馈时,也请您具体指出是针对哪篇文章提出的意见与反馈。
期待与您保持互动,让内容在交流中不断完善。
CT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CT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CT”的文章权归CT所有。未经CT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010-82233254)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jidushibao2013)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